科舉制度下的狀元
2010級25班 王小波
科舉制度作為世界最早、最為成熟和先進的制度,它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。
科舉制度所選撥的人,類似于現代政府中的政務官,其承擔的使命也純粹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?婆e制度是對也往所謂以德取人,以能取人制度的超越,是對血緣世襲和世族政治壟斷的規避。這種公開考試、公平競爭、擇優錄取的人才選拔制度客觀上讓每個人都有改變命運的可能,讓普通人家的子弟有了入仕的渠道,以至于在當時傳出了“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”,“書中自有千鐘樹,書中自有黃金屋”的聲音。
科舉制度本身存在著許多弊端,明清時期,科舉制度發展到頂峰,同時也走在僵化與衰亡?婆e考試的內容主要是經義,只在“四書五經”里出題。經義的解釋,如,“四書”,考生只能“代圣賢立言”,不能發揮自己的思想見解,考試還規定必須用八股文的文體作文。這種標準化、程式化的考試形式與禁錮思想的考試內容,束縛了人們的思想,淹沒了人的個性,銷蝕了人的創造能力。它也浪費了大量人才,消磨了眾多人的時光,妨礙了人們對自然、社會的研究和對國計民生的關注,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科舉制度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公平公正,有利于由能治國。而古代立有專門的法律保護。保證了這項制度的延續,延續了文化,推動了教育,培養了人才,推動了發展。
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,為世界貢獻了數百名諾貝爾獎獲得者,而中國卻一個也沒有,其根本原因是我國選拔人才的內容遠遠沒有那些發達國家的全面、科學,也沒有體現出中國自己對人才選拔的要求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形形色色的狀元更是層出不窮:
(引用)第一位狀元: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是孫伏伽,河北清河人,他為人忠厚誠懇,寵辱不驚,敢于直言上諫,有魏征之風。
唯一的女狀元:太平天國政權的建立使歷史為科舉出了一次軌,把狀元的頭銜戴在了一個女孩傅善祥的頭上。面對“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”的考題,傅善祥公然抨擊封建大男子主義的種種弊端。這種大膽敢說的精神最終折服了洪秀全。
最委屈的狀元: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,曾偷偷地參加了科舉考試,奪得了頭名狀元。發榜后,趙楷將實情告訴了宋徽宗;兆谂绿煜率孔诱f閑話,就把當年的第二名(榜眼)王昂提為狀元。
年齡最小的狀元:在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中,年紀最小的狀元是廣東封開的莫宣卿,17歲時殿試第一,被欽點為狀元。
最悲慘的狀元:明太祖朱元璋年間,福建的陳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狀元,可是,這次中進士的與三位主考官都是南方人。榜一公布,北方士子不服。朱元璋大怒,命人復查。這時又有人舉報復查考官,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……..朱元璋暴怒,將陳安革除功名(僅僅當了20天狀元)。
最后一位狀元:光緒三十年,延續了千余年的科舉制度在河南舉行了最后一次考試。劉春霖高中狀元。1905年,清政府決定廢除科舉制度。